mg4355电子线路检测官网

mg4355官网2016级学生前往广州TIT创意园进行移动课堂的学习

2019-09-26 11:44:19 | 点击: | 收藏本文

20199月24日上午,mg4355官网201660名学生在授课老师郑诗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T.I.T创意产业园(广州纺织机械厂原址)进行移动课堂的学习。移动课堂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树德生活馆的专家讲座与概念店体验;二、T.I.T创意产业园的实地参观学习。


树德合照.pic_hd.jpg

树德生活馆合照


作为中国文创行业领导者——树德生活馆的联合创始人,林潼女士以 “原创产品——体验空间——创意活动——创意园区”的脉络,向同学们介绍了树德文创如何以设计为核心,以文创为体系,在短短3年时间里,形成涵盖产品、平面、空间和建筑设计、品牌孵化与活动运营、文创产业平台搭建及运营的全链条闭环、构建出中国领先的文创商业模式。  

树德文创的主品牌——树德生活馆精准进驻全国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旅游城市,与全国旅游地标、文化地标、艺术地标深度合作,不仅在建筑设计上融入城市当地特色,而且在产品设计上也通过城市文脉梳理,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与树德品牌文化推陈出新。为了将树德品牌文化“好好生活,总有一个人惦记着你”传递给消费者,树德生活馆不仅有独一无二的原创产品,并且具有功能丰富、各式各样的体验空间,比如零售空间、麻雀木工房、心喜手工皂体验空间、电影空间、儿童绘本阅读区等等。树德文创致力于将24小时开放的树德生活馆打造成新型的城市休闲目的地,让父母与孩子能一起体验生活,让白天疲于工作、单身的年轻人在夜晚能有永远不会打烊的享受阅读的地方。

林潼女士谈到,为了增加消费者粘性,树德文创一直以来灵活地利用生活馆的场地举办主题性周期性创意活动,给大众不断的创意火花以及持续的设计体验。除了设计联展、讲座、影视发布会等在馆内开展的活动,还有连同其他独立的创意产业品牌举办的“好好生活市集”,形成了品牌间、产业间的互动关系。此外,树德文创希望打造属于树德风格的创意产业园区,比如正在规划建设的树德天河小马驹创意园,它的功能定位为:帮助创意产业新品牌的孵化,形成社交型文化产业集群,对“办公型”的创意园区进行文化赋能,以此来丰富广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林潼.pic_hd.jpg         感谢状.pic_hd.jpg

        林潼女士在给同学们做讲座           郑诗琳老师代表学院给林潼女士颁发感谢证书



讲座后,同学们分别就“树德生活馆的盈利模式”、“树德品牌的人才队伍管理”、“树德品牌的营销策略”、“树德生活馆的顾客市场”、“树德产业园的入驻商铺筛选模式”、“树德文创空间的营造策略”等问题进行提问,并与林总展开了热烈讨论。

同学们在树德生活馆各个空间进行体验后,分小组开展对TIT创意园的实地调查。据了解,T.I.T创意园前身原为广州纺织机械厂,占地面积约为9.34万平方米,据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退二进三”产业调整政策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与深圳德业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对工厂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创意园一直坚持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原则,保留了纺织机械厂的生态原貌和纺织工业元素,划分为创意工作区、设计师之家、展示发布中心、品牌总部、时尚休闲区、配套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目前除了国内外知名服饰服装品牌,微信、拼多多、唯品会等互联网公司的广州总部都落户于此。在一开始对T.I.T创意园进行改建时,只是将其打造成为低密度的“办公型”产业园区,直至后来树德生活馆入驻后,负责半个创意园区的设计及改造,将其进行文化赋能后,现在已经成为了较为成熟的集旅游、办公、展示等多功能的创意园区。在不久地将来,T.I.T创意产业园的部分将会被拆迁,部分将留作为广州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示范基地面向大众开放,给未来的创意产业工作者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模式作为参考,激励其挖掘“文旅融合”更多的可能性。

在本次移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对T.I.T创意产业园区和树德生活馆的实地调查,同学们了解TIT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树德生活馆的经营理念、文创模式、品牌文化与其对文创空间的营造,认识到创意产业园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创意产业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为其现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范本,为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借鉴。


TIT创意园合影.png

TIT创意园合照



                                 

                                                                                             

                                     撰稿人:王欣瑶、郑诗琳